近日,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场会上,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会上无奈地发出感叹,尽管近年来从政府到地方做了大量工作,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速度,仍远远赶不上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破坏速度。环保部高官发出这样的声音是近年来少见的,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了。
采矿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加速,这从近几年来的一些事故及相关报道就不难知道:矿山粉尘污染和污水肆意排放造成的林地荒芜、农作物减产绝收、人员癌症高发等问题,绝不是从紫金矿业的那次“天灾”事故才出现的,而是恰恰相反,这些本应避免、也完全可以避免的严重后果,甚至成了地方开矿“可以接受的”、“不可避免的”后果。结果富了几个人,却毁掉了几代人的健康和家园。
不是说环保已经到达了历史的拐点吗?为什么讲话中的美好情景会让人看过现实后又如此纠结?上个月环保部总量司司长赵华林表示“十一五”污染减排目标是化学需氧量(COD)和二氧化硫(SO2)排放量分别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0%,减排目标已经基本实现。但是3月份在国内人大记者招待会上,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就已经坦承之前减排指标的片面性:“两项主要污染物(二氧化硫和COD)确实是在下降,但环境质量仅是局部改善了,总体还在恶化。”所以说,环保部门不可以因此而松气,反而要更加努力。只有更加全面和严厉的指标监测和考核,才有希望改善中国整体的环境质量。
矿山污染难倒环保部高官,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。说他是个问题,是因为确实让副部长都头疼;说他不是个问题,是因为这只是环保部门不作为、难作为的具体表现而已。也就是说,环保部高官并不是被难倒了,对矿山污染问题也不是没办法,只是从上到下没人敢去或者愿去履行本部门的职责、承担历史的重任,也未对那些危害一方的GDP大户施以重拳。
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遏制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“牺牲环境发展经济”的冲动,仍是环保部门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。只有负责任的环保官员多了,类似于紫金矿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采矿模式才有可能终结。只有实干家多了,地方政府和企业临阵抱佛脚、突击减能耗的小聪明才会变得不起作用,而当前节能减排过程中出现的一些 “数字秀”也才有可能消失。
当然,不可否认,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历史积累形成的,多年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,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,现实就更需要环保部门拿出更大的勇气,承担更多的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