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有政府环保督查,后有“清废行动2018”,以及水源地环保专项督查等行动,通报力度大,公开度高。无论是大气污染防治,或是危废非法处置,或是环境监测数据虚报,环保设备违规运行……通报内容可谓涵盖了方方面面的信息。
我国启动环境执法机制,构建长效性环境监管体系,国内范围内排查“小、散、乱、污”以及历史污染症结,行动的本身就带有公开性。而将整个督查过程置于闪光灯下,并且详实记录督查结果、整改结果,已经迈出了接受公众监督的重要一步。
一纸通报,其背后代表的不仅是对于环境污染行为“零容忍”的坚决态度,也是贯彻“以民众满意为准则”思想的纵深改变。公开污染信息,公开督察信息,公开追责信息,给供职人员敲响警钟,也将“沐浴在阳光下”的压力传导给地方和企业。
新环保法出台后,业界人士和专家都一致认为,环境保护已经“武装到牙齿”,经济制衡、行政处罚、刑事裁决手段愈加硬气。通过曝光的方式,让更多人意识到环境违法代价不只停留在口头层面,从而达到震慑效果。
令行禁止,实打实抓,这就是环境信息公开要传达给所有人的讯息。主动守法和社会参与,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,以保障公众知情权为基础,提高公信力以及凝聚社会力量,才能更进一步。
有鉴于此,我国在打通信息传播渠道,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事的努力上选择了多维度推进。例如针对垃圾焚烧发电“邻避”的突出问题,率先提出了“装树联”要求,引导企业进行数据实时监控并且定点公示,接受民众和环保部门的双重监督。
到目前为止,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基本完成了“装树联”的要求,让周围群众看到真实的污染物排放检测数据,切身实地获得信任和支持。由此来看,围绕环保信息透明化的改革有了不错的开始。